指尖生活 > 八卦 > 正文

​中国第四次单身潮:单身人口破2.6亿,不结婚有什么代价?

2023-12-05 06:27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国第四次单身潮:单身人口破2.6亿,不结婚有什么代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断,中国人口能够世代繁衍而不绝的根本所在。

而如今,这却被当作一种腐旧思想正在被时代抛弃。基于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拒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们不再把自己的年龄与婚姻紧密的联系起来。

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单身浪潮正在席卷而来。据民政部的一份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据估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

而在此之前,新中国也曾爆发过3次单身浪潮,但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从没有超过这次。

时代变局中的四次单身潮

钱钟书说过一句名言: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这句话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婚姻观。以至于当人们提到婚姻时,总是爱恨交织。它曾经令人无限向往,但无数人又因身陷婚姻的坟墓而感到绝望。

有结婚,必然有离婚,这是必然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大规模的恐婚、逃婚、拒婚、离婚现象,却是少见的。大规模的单身群体的出现(包括被动与主动),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据记载,包括最近的这次单身浪潮,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里,已发生过4次大规模的单身浪潮。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几次单身浪潮的产生。

新中国第一次单身浪潮发生在1950年-1953年期间,起因时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次波及全国的离婚潮。

这部分离婚的人群,大多是战争年代的夫妻。因为在战乱年代,很多人无暇顾及或选择个人的婚姻;也有很多人遵从旧俗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成包办婚姻,但后来却并没有和伴侣一起生活。

另外,在旧社会也存在着很多被逼迫被强制的婚姻。所以在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后,很多这类只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或夫妻之情的夫妻,就选择了离婚。离婚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解脱。

第二次单身浪潮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起因是知识青年返城。当时,特殊时代已经结束,大批"知识青年"开始返城。由此,城市里也迅速聚集了一批大龄单身青年。

其中单身女青年占多数。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就接受了农村的女青年,恋爱成家,甚至落户了。而很多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不大愿意接受当地的男青年,也就是农民,她们宁肯单身也不愿"下嫁"给农民,更不愿意落户到农村,所以也就变成了大龄剩女。

第三次单身浪潮发生上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西方舶来的自由、快乐、浪漫等思想开始在年轻人中盛行,而对花花物质世界的渴望,也开始击溃那些刚从贫困年代走过来的年轻人。

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越来越高,包括离婚。同时,《婚姻法》重新修改之后,"感情破裂"这种原来很难量化定性的指标,也可以作为离婚的正当理由,这也导致了离婚人口数量的剧增。

而第四次单身浪潮始于21世纪之初,延续至今不仅未消退,反而这次单身浪潮还在不断扩大,愈演愈烈,还未达到峰值。

据民政部的一份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据估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由此估计,至2021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可能会达到3亿人左右,占中国总人口的近1/5。这是非常惊人的,也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物质开始影响人们的婚姻观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结婚费用越来越高是主要原因。

近年来因高房价而导致的恐婚、逃婚,甚至婚姻破裂的例子就不少。以前结婚,只要有个"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婚礼就显得非常风光了,在那个年代,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可能只需要人们几个月的收入就可以买得到。

而现在光是结婚用的房子,动辄几百万,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几倍到几十倍。当然,还有高昂的彩礼钱等费用,也让很多年轻人望婚止步。在这种高成本婚姻的挤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依靠两个家庭,双方父母,甚至双方的祖父母、外公外婆,来走进婚姻的殿堂了。

当然,单身的原因不只是因为"穷",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一项调查表明,"单身潮"主要出现在白领和中产阶层人群,这个群体的一个特点就是基本具备财富自由的能力,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活品质与切实感受,他们已不再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作为人生的必选项。

他们有更多的方式,来追求快乐生活。从某种层面来说,人们的婚姻观念,受物质的影响已越来越重了。

单身的代价来自于对社会的创伤

从经济层面来看,现在有一种观点比较盛行,就是认为单身群体的出现催生了庞大的单身经济。早在2001年,《经济学人》上就曾出现过"单身女性经济"的概念。当然了,直到现在,单身女性对经济的影响也要高于单身男对经济的影响。

因为与其他阶层相比,单身的女性群体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也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只要产品能够引起她们的消费冲动,她们就愿意为此买单。除此之外,单身群体对奢侈品的消费能力也比较强。

由此,很多人认为单身群体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所谓的"单身经济",只不过是"婚姻经济"的一次转移。也就是说,大量的适婚男女因不婚而未产生的消费减量,变成了单身群体的消费增量。他们的消费能力并未改变,改变的只是他们的消费身份而已罢了。

而从社会层面来看,单身浪潮的破坏力也不容忽视。不管是结不起婚,还是不想结婚,还是结了婚又离了,其结果都会导致单身群体越来越庞大。久而久之,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一个典型的后果就是,结婚率的偏低,会导致生育率的偏低,从而导致社会老年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官方的数据显示,到2019年末,我国65周岁以上人口有1760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达12.6%。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就代表进入老龄化;比例超过14%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深度老龄化。

人口老年化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劳动人口的锐减。根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劳动人口的数量大约有10亿左右,这也是历史上的最高值了。未来10年,随着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年轻的劳动力的流失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按照人口学推演,2025年后,我国的劳动人口数量可能会降至7.6亿,即劳动力人口减少25%。一方面是年轻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需要养活。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3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由不足9%上升到了17.8%。一个通俗的解释是,以前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抚养9名老年人,现在则需要负担抚养17.8名老年人。一句话,1名老年人需要约6个劳动年龄人口来负担。

而有些地方的养老负担还会更重。据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显示,在广州每4个年轻人要养1个60岁老人。每月2000多生活费+看病费用,再加上看病、护理的费用,人们的养老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单身的代价,还有来自健康方面的。2018年发布在《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单身可能是致命的。一项研究显示,单身人士比已婚人士患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风险更高,并且总体上死亡率也更高。

结婚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单身,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已成了一个亟待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问题。对于那些不婚族,虽然可以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生活,但几十年后,随着国内劳动人口的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将不得不负担越来越重的养老人物。

正因为如此,国外对大量单身群体的出现,一直保持着警惕的态度。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日本25-30岁的单身女性数量增加了3倍多的时候,日本政府就在生育津贴里拨出转款,协助地方组织相亲活动,来改善这种现象。

韩国政府则是通过增设"单身税"的手段来降低单身率的。韩国曾规定,年薪2000万到3000万韩元的未婚劳动者,需多交20万韩元。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非穷导致的单身问题。

所以,不脱单、不结婚不是没有代价,只不过这个代价的呈现还需要时间,这个代价可能不需要他们自己去承担,但可能需要下一代人甚至下下一代人去承担。单身是一种自由,但结婚未尝不是一种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