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生活 > 正文

​寒暄是什么意思(寒暄几句是什么意思)

2023-10-20 22:21 来源:网络 点击:

寒暄是什么意思(寒暄几句是什么意思)

寒暄意思是冷暖;指冬夏。指岁月;指问候起居寒暖。寒暄几句的意思是问候与应酬,今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熟人之间,见面要“寒暄”;有空了可以“聊天”,说说家长里短;情投意合者,三杯酒下肚,更是胡‘吹神聊,人们谓之“侃(砍)大山”。

“寒暄”,就是熟人见面打招呼。从词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是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寒”,冷也;“暄”,暖也、温也。这里所谓的冷暖温寒,是指天气而言。人们出门见面,不能不说话,但又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可谈,也就只好没话找话,谈谈天气情况。再者,谈天气情况,往往不会涉及人事方面的是非,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曾说:“不过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早已发明了一种万应灵药,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倘是宴会,就只猜拳,不发议论。”文中的“今天天气哈哈哈”的引述,就是为了讽刺那些遇事不表态、折中调和、明哲保身的人们的。到后来,这句话也成了与人见面无话可说,或为回避矛盾和实际问题而作的应付语。

寒暄是什么意思(寒暄几句是什么意思)

“寒暄”是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比较正式的说法。有人把“暄”误写为“喧”,其实是没有真正弄懂这个词语的意义。“喧”为“口”字旁,其义与开口说话有关,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喧”的意思有二:一是“大声说话”,如“喧扰”;二是“声音嘈杂”,如“喧哗”。所以,在字义上,和“寒”是不搭界的。而“暄”乃“日”字旁,说明字义和温度冷暖相关。“暄”也有二义:一是(太阳)温暖,二是物体内部空隙多而松软。一般多义其“温暖”义。这也就是说,把握语素义,分清形近字的字义,对理解一个词的词义很必要,也很重要。

“聊天”也是近年来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有关这个词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在古代,“聊天”一词有三源说。一是,古代主持祭祀的官员,要研究天气星象的变化,从而对国家大事作出吉凶的判断。“聊天”,当然是谈论天气的情况来预测吉凶。二是,为了计算时间而来。古代没有钟表,掌握时间主要靠观察天象。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古人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发现时辰的规律,通过观察日影和星宿的运行规律,将每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白天和夜晚各六个时辰,从而有了时间的概念。所以,“聊天”也就是聊时辰的变化。三是,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每年的收成好坏,决定一家人的生存质量。而决定粮食收成好坏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力,而是气候的好坏。所以,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谈论天气状况,根据当年的天气变化来预测来年的收成,并通过各种方式来祈求老天保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所以,在古代,谈论天气的这种“聊天”活动,更多的是对来年生活的一种愿景。

现在我们所谓的“聊天”,已经没有了古代先民们的这些内容,而成了一种消闲的方式。不过就其字面意思看,“聊天”的字面意思,恐怕也仍旧是“谈论天气”吧。在这个意义上,“聊天”和“寒暄”几乎同义,都是指人们见面时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来打破沉默、消除尴尬。“寒暄”是打招呼,往往是一笑而过;“聊天”则是坐而论道、消磨时间。所以,“聊天”往往有话题、有内容;减少陌生感,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情感,是现代社会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

“寒暄”是打招呼,“聊天”是闲谈,那么,“侃(砍)大山”呢?

“侃(砍)大山”原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于北京的地方话,基本的意思是很畅快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较于一般意义上了“聊天”,“侃(砍)大山”似乎在氛围上更热烈、场面上也更喧闹些,如此一来,往往是海吹神拍侃、畅所欲言而少有顾忌。我们不能想象,几个人在品茗赏花的同时,悄声细语地交谈,你说他们在那里“侃(砍)大山”,因为这样的情境,不合其要义。北京人喜欢聊天,且喜欢聊天下家国大事,关于这一点,你去北京坐一次出租车就会深有体会。

关于这个词的用字问题,也需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词的(kan)这个音有两种写法?因为这个词是一个北京地方话,也就是北京当地的土语,而且是先有(kandashan)这个说法,然后才有用来记录这个说法的文字。而且在记录之初,就有了“侃”和“砍”两种不同的版本,所以,它们并无 正误之分,只是一种约定俗成而已,没有为什么,也不能作更多的解释。

寒暄是什么意思(寒暄几句是什么意思)

朋友聚会怎么寒暄为好?

寒暄是一种理节,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最常见的有五种礼节性的语言惯用形式,它表达着人们交际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和回敬。问候多是“您好”、“早上好”,告别是“回头见”、“再见”,致谢是“谢谢了”、“费心了”,致歉是“对不起”、“不好意思”,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映,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儿”之类的语言。说白了,寒暄语是自我推销和人际交往时与对方开始沟通最常见的交流方式。

朋友聚会开始的时候,“寒暄”几句能够起到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他只是朋友见面是交谈的媒介语。但应该注意的是,不恰当的寒暄也可能会弄巧成拙, 而寒暄的恰当与不恰当关键在于对象、话题、时间和周围环境的选择。

典型的说法是问好。常说的是“你们好!”“大家好!”等等,这是近几十年来最新型的问候语,也是大家聚会见面用得最多的一种问候语。另外近年开始流行英文化的问候方式,如“嗨--”等。

首先,寒暄的态度要诚恳、热情。比如,春节前后朋友、同乡见面会说:“什么时间回来的?”。“什么时候走哇?”“抽空儿一块坐坐。”

后者也会随便答道:“前两天回来的。”“过些日子再走。”“还是我请你吧。”

其实,人家不是真的想知道什么,也不是真想请客,充其量也就是热情一下。让寒暄话题切入点更自然一些,感情更融洽些。

其次是,寒暄要注意时间和对象。熟人见面用语可以亲切谢,“好久不了”,“近来可好哇?”。还可以以幽默的方式寒暄“我说今天这么眼前一亮哪,原来是美女、帅哥如云哪。”

不熟悉的人见面可以说,“很高兴见到您”,“很荣幸见到您。”“抱歉,来晚了,让大家就等了。”等等。

寒暄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适可而至。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酒桌上寒暄也不例外。恰当的寒暄有利于打开谈话的局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也要忌讳没完没了,画蛇添足。

说的是有几个一起朋友聚会,一个女生对另个男生寒暄说:“哎呦,好久不见漂亮了啊。”另个男生寒暄道:“可不,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哪。”到此恰到好处,却有个哥们在旁边添了一句,“别瞎说了,孙悟空七十二变哪,不照样是猴子嘛。” 你说添堵不。

晚明作家张岱讲过一个故事:

某和尚与某书生坐船同行。书生高谈阔论,天花乱坠,和尚被他萌得直敢拳起腿来躺在船舱。然而听着听着,却发现不对。

于是和尚问:你刚才说的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书生说,两个人。

和尚接着问,那么尧舜也是两个人?

书生说,自然是一个人。

和尚笑道:如此说来,贫僧可以把脚伸直了。

这故事说明,人们对有学问的人是敬畏的,当书生在“不知为知之”的寒暄过程中“露馅”了,所谓那种敬畏之心也就荡然无存。和尚伸伸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说,寒暄也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二两酒下肚,千万不要无边际地夸夸其谈。谈什么,应该事先要了解一下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兵法上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做到投其所好,闭其所忌。

一位新来的下属,为其领导献祝寿时说:“希望您将来大富大贵,儿孙满堂。”本来一句很吉祥的话,却说得这位领导脸色发青,众人尴尬。原来是,这位领导的独生子刚刚因车祸过世,其妻已无再生能力。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误会成是故意嘲笑他断子绝孙,其实这位新来的员工确实是真的毫不知情,无意中冲撞了领导,弄得大家不欢而散。

另外,还可以以幽默的语言,为“寒暄”增加一些“调料”,让“寒暄”的氛围多充满一些激情。

有位画家,为一位歌唱家敬酒,说:“小人先为君子敬上一杯。”众宾顿时全都愣了 一下,“此话作何解释?”画家笑了笑说:“您‘唱’动口,我‘画’动手嘛。”画家在寒暄过程中,巧妙地引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俗语,照实为酒局增添了一下气氛。

寒暄,态度要真诚,语言要得体,。客套话要运用的妥帖、自然、真诚,言必由衷,为彼此的交谈奠定融洽的气氛。避免粗话、俗话、过头的恭维话。如“久仰,久仰”,“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等等。此言不但显得不那么自然。还有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

所以要说,必要的寒暄语是人际交往中的第一个节点,大家应该善于把握住寒暄这个时机,用好各自的口才,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