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绘画大家之黄公望

2024-12-05 03:51 来源:网络 点击:

绘画大家之黄公望

2011年6月1日,一场展览还未开始就吸引了无数关注。在分隔了360余年后,《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首次合璧展出,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段佳话。

这幅分散在海峡两岸收藏的的稀世珍品,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扛鼎之作,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黄公望一生寄情于山水,将山野万里落于笔端,终成“山水冠首,百代之师”,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王同愈绘《元高士黄公望像》

生逢乱世

公元1269年,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尽管生于南宋亡国之乱世,但他在少年时期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诗人杨维桢在《西湖竹枝词》中称其“天子孤高,少有大志”。

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黄公望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业。

20多岁时,黄公望去西湖游玩,与时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的徐琰偶遇并相谈甚欢。经徐琰的提携,黄公望当上了一名书吏。然而,因为身着道袍赴宴被徐琰当众责怪,黄公望愤而辞职。

恢复了自由身后,黄公望在家乡一边静赏万物,一边广泛交友,等待下一个出仕的机遇。

42岁那年,还是在杭州,黄公望的才识终于得到了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的赏识,被其聘为书吏。可命途多舛,张闾因“贪刻用事”引来民怨沸腾,终至起义爆发,继而被朝廷治罪,黄公望也因此遭受牵连入狱。

在这期间,科举制恢复,黄公望却因身陷囹圄而错过了机会。待出狱时,他早已鬓生白发,对进入仕途再无半点渴求。

《天池石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痴迷山水

出狱时,黄公望已年近半百。他看破红尘,加入全真教后,寄情于山水,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山水画家黄公望的人生由此起步,他跋山涉水匆匆赶往吴兴松雪斋主赵孟頫处,请求指点一二。当有幸见到大师时,黄公望兴奋不已,在诗作中高呼:“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

此后的十多年,黄公望潜心作画,多活动于松江、苏州、常熟一带。由于长期浪迹山川,他开始对江河山川产生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黄公望经常观察山峰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居松江时,黄公望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居富春江时,他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

正是有了这份专注,黄公望才能做到“胸有山川”,并让它们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其作品大都表现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笔墨喜用书法的草籀法,笔意简远逸迈,有水墨和浅绛两种面貌。

至古稀之年,黄公望的山水画在当时已负盛名,和倪瓒、王蒙、吴镇等大画家切磋、借鉴,把中国文人山水画推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

后人推选元代四大山水画家之时,黄公望以影响最大而荣登“元四家”之首。“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曾描述“大痴(黄公望的号)画格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遥”,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丹岸玉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晚年杰作

因信奉道教的关系,黄公望一生结交了许多禅师。其中,无用禅师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俩人经常结伴出游,一起探讨诗画艺术。

一次,俩人同游至富春江畔,无用禅师希望黄公望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黄公望欣然应允。此后,黄公望日日携纸笔奔波于富春江两岸,开始创绘《富春山居图》画稿。

《丹岸玉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丹岸玉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经数年,黄公望凭借细致的体察和纯熟的笔法,完成了《富春山居图》这一杰作。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极为丰富。有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还写出平沙及溪水深远的飞泉茂林,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现,笔墨、布局都使人叹为观止。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世人关注,先后被沈周、董其昌等人收藏。清代画家邹之麟将此作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类比,称之为“画中之兰亭”。

《无用师卷》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幸的是,《富春山居图》在清顺治年间被烧成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定名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以无用禅师的名字命名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此之外,黄公望的《丹岸玉树图》和《天池石壁图》也颇有名气。二者均为绢本,表现手法略同,均绘重峰叠峦,高松层崖。山石用董源、巨然之法,作披麻皴和矾头石,兼施淡色,结构繁复而笔法简练,烟云流润,气势雄浑,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代表作。

纵观黄公望的一生,绘画生涯不过三十余载,但他凭借对山水的痴迷,携《富春山居图》这一神作,在画坛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来源: 杭州文史 十点读书 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