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百态 > 正文

​董竹君的子女们:四个女儿个个成才,儿子分别17年,谅解了母亲

2024-08-18 03:19 来源:网络 点击:

董竹君的子女们:四个女儿个个成才,儿子分别17年,谅解了母亲

在上海的一条繁忙街道上,一家名为锦江川菜馆的小店默默无闻地开张了。这家店的背后,是一个女性创业者董竹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挑战和对家庭的深沉爱的故事。她的生活,就像她的川菜一样,充满了层次和深度,既有辣味的刺激,也有甜味的温柔。但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隐藏着一个家庭内部长久未解的谜团。

董竹君的人生轨迹似乎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1917年,为了追随在国内参加革命的丈夫夏之时,她带着大女儿夏国琼踏上了回国的轮渡。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一个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家庭,以及一个即便接受了新思想洗礼,却仍旧残留着对女性价值轻视观念的丈夫。在这样的环境下,董竹君经历了连续生育四个女儿的艰辛,并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尊重。

逆境中的坚持:董竹君的奋斗史

1917年,董竹君与大女儿夏国琼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海,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期待中的重逢,希望能与丈夫夏之时共同肩负起推翻旧有封建秩序的重任,一同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普及努力。然而,所面对的现实远比预想中残酷。夏家的家风,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夏之时虽然曾深受新思想的洗礼,但在性别观念上仍旧未能完全脱离旧时代的影响,这种思想上的落差,让董竹君深感打击。

董竹君回国后的日子并不容易。每当家庭聚会,她总能感受到来自夏家其他成员的冷漠甚至是轻视。在夏家眼中,女性的地位微不足道,而董竹君带回的大女儿夏国琼,在他们看来,更是无足轻重。这种氛围,让原本希望在新家庭得到尊重和理解的董竹君倍感心寒。

尽管如此,董竹君并未就此放弃。她试图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女儿树立榜样,希望夏国琼能在这种不公的环境中坚强成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尝试显得愈发艰难。夏之时的态度虽有所软化,但家族内部的传统观念如同厚重的城墙,难以撼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董竹君接连生下了三个女儿。每一次生产,她都希望能有一个男孩,以缓解夏家对她的压力。但命运似乎与她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玩笑,连续四次都是女儿。在夏家,这几乎成了不可告人的“耻辱”。每当亲友问及家中儿女,夏之时的回答总是显得有些闪烁,而董竹君则能从他的眼神中读出难以言喻的失望。

坚守与选择:母亲的爱与决断

在经历了连续生育四个女儿的艰辛后,董竹君对于夏家深植的性别偏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每当新生的孩子被告知又是一个女儿时,夏家的反应从最初的失望逐渐演变为公开的不满和冷漠,这种态度不仅来自于家族的长辈,甚至连平日里相对温和的亲戚们也开始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不悦。

面对这样的家庭环境,董竹君不得不更加努力地保护自己和女儿们不受到伤害。她尽可能避免让女儿们接触到那些负面的情绪和言论,但这样的努力在根深蒂固的偏见面前显得十分微弱。尽管如此,董竹君始终没有放弃为女儿们争取应有的尊重和教育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竹君与夏之时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难以调和。夏之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并支持董竹君的立场,但作为家族一员,他仍旧难以完全摆脱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内心的矛盾使得他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显得左右为难,往往无法给予董竹君足够的支持和理解。

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争执和无法弥合的分歧面前,董竹君作出了决断——离婚。这个决定对于那个年代的女性来说无疑是极为艰难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带着四个女儿的母亲。然而,对于董竹君来说,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更是一种对于性别偏见的抗争和不妥协的表达。她清楚地意识到,留在夏家,她和女儿们将永远无法摆脱那些束缚和偏见,唯有离开,才有可能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在离婚的过程中,董竹君坚持要带走四个女儿。尽管夏家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儿相较于儿子被视为“负担”,因此夏家并没有过多阻挠董竹君带女儿离开的决定。董竹君的坚持不仅为自己和女儿们争取到了一线生机,也展现了她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的坚定信念。

离开夏家后,董竹君面临着重建生活的艰巨任务。没有了家族的支持,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

自立更生:群益纱管厂与锦江川菜馆

1930年,董竹君立下坚定的决心,要为自己的女儿们创造一个不同的未来,一个能够让她们接受良好教育和成长的环境。这一年,她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成立了群益纱管厂。在当时,女性独自创业本就是一件罕见且充满挑战的事情,但董竹君没有退缩,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在商界立足。

群益纱管厂的成立,对董竹君及其女儿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董竹君日以继夜地工作,不仅要管理工厂的日常运营,还要处理各种突如其来的难题。她的努力没有白费,群益纱管厂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生产的纱管质量上乘,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整个上海陷入了战火之中。日军的炮弹无情地摧毁了这座城市的许多建筑,群益纱管厂也未能幸免,被炮火所毁。那一刻,董竹君看着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一切化为灰烬,所有的努力和希望似乎都随着烟雾消散。

但是,董竹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最困难的时刻,她展现出了难以想象的韧性和勇气。在瓦砾中,她看到的不仅仅是毁灭,还有重建的可能。她决定转变战略,放弃了受战争影响较大的制造业,转而进入餐饮行业。这一次,她选择了开设一家川菜馆——锦江川菜馆。

锦江川菜馆的开设,并非一帆风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物资匮乏,人心惶惶,开一家餐馆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然而,董竹君凭借着自己对川菜的深刻理解以及过人的管理能力,很快就使得锦江川菜馆成为了当地的知名餐馆。她精心挑选食材,注重菜品质量,同时在服务上也追求尽善尽美,吸引了大量食客。

教育的力量:女儿们的成就

随着锦江川菜馆的成功,董竹君通过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为她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女儿们的教育和未来。她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女儿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这种信念,驱使她不遗余力地为女儿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

到了1946年和1947年,随着世界局势的稳定,董竹君决定让女儿们赴美深造,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策。她的大女儿夏国琼,选择了音乐作为她的专业,她被一所美国的音乐学院接受,开始了她在音乐领域的深入学习。夏国琼在音乐学院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她不仅要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和生活方式,还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但这些经历无疑为她的音乐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女儿夏国琇选择了电影技术作为她的学习领域,她对电影充满了热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电影制作领域有所成就。在美国,她有机会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和理念,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使她对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三女儿夏国瑛则选择了西洋文学作为她的专业,她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也充满了好奇。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中,夏国瑛不仅广泛阅读了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还参与了许多文学讨论和研究活动,这些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文学素养。

最小的女儿夏国璋选择了图书馆学作为她的学习领域,她对于图书馆的运作和管理充满了兴趣。在美国,图书馆学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夏国璋有机会学习到最前沿的图书馆管理知识和技术,这些知识对她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母亲与国家:无私的奉献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董竹君见证了国家和社会的巨大变迁。她所经历的艰辛与挑战,以及她为女儿们教育所付出的努力,终于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获得了意义的体现。在新的社会秩序中,董竹君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她苦心经营多年的两家店铺,锦江川菜馆和随后成立的另一家店铺,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她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国家重建工作的支持,更彰显了她那无私奉献和为公众利益考虑的精神。

董竹君的这一决定,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店铺在当地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她的决定被视为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建和发展的有力支持。这两家店铺在经过改组和合并后,成为了新成立的锦江饭店,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民营企业转型的典范之一。

与此同时,董竹君的女儿们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们凭借着在美国深造期间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回国后分别在艺术、教育和文化事业上发光发热。大女儿夏国琼成为了一名钢琴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钢琴,用她的专业知识和艺术才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

二女儿夏国琇虽因家庭原因留在美国,但她在电影技术领域的成就也为家族增光。三女儿夏国瑛回国后,参与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建设工作,她的专业技能和国外经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小的女儿夏国璋,则将她在图书馆学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先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担任翻译,并在北京大学任教,她的工作对于促进国家文化交流和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董竹君决定赴美看望女儿和孙辈。这次远行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望,更是一次家庭情感的深度交流。在美国,董竹君与女儿们以及孙子孙女们团聚,这次家庭团聚不仅弥补了她们之间因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距离感,更加深了三代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董竹君看到了她的教育理念和独立精神在女儿和孙辈身上的延续,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母亲和祖母的骄傲和满足。

金满楼.民国“娜拉”董竹君:一个女人的创业史[J].中国商界,2023(11):218-219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