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百态 > 正文

​香港房地产野史-崩盘一瞬

2024-08-22 03:15 来源:网络 点击:

香港房地产野史-崩盘一瞬

从1991年开始,中国香港实施“紧缩”土地供应政策并以低利率进行刺激,房价一路飙升。

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引起市场的投机行为急剧升温,许多香港居民因为买卖房产实现财富高速增长,甚至企业纷纷向银行贷款囤地。

1996年第4季度,香港银行业放松了对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查标准,直接促使大量炒楼力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高的楼市价格再度暴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港币汇率和港股承压暴跌,引发了中国香港市场利率上升、银行信贷萎缩、失业增加等问题。

由于前期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业在经济结构的比重严重失衡,且市场上对房产多是投机性需求,危机爆发后借贷成本的上升、居民支付能力减弱和对市场的悲观预期造成了楼市“跳水式”的下跌,1997年至1998年一年时间,香港的房价腰斩,成交大幅萎缩。

房价暴跌导致社会财富大量萎缩,五年时间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损失了8万亿港元

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

从彩虹地铁站转小巴A1,可以到飞鹅山道,这座海拔只有600米的小山,成了许多楼市破产者的终点,在坊间被称为——自杀崖。

从1998-2003年,香港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的泥潭中。楼市低迷一直持续到2003年,一套500万的房子跌到只剩下150万。

金融危机叠加楼市破产,香港水深火热,出手相救的却是对岸的大陆。

2003年7月1日,温总理离港回北京时寄语三条: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香港是面向世界的香港。

当年8月,国务院送给香港一个大礼包,CEPA,即《內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这份经贸协议的核心是允许个人赴港旅游。时任商务部长廖晓淇说:

签署CEPA后,(香港)酒店、零售、餐饮、运输、金融等相关行业景气回升,拉动了房地产市场回稳。

香港楼市再次迎来长达15年的繁荣期,除2008年金融危机略微回调,香港的楼市,再也没有回过一次头。

香港经济的发展楼市的繁荣,离不开当年的几次“逃港潮”。当年到达香港的偷渡者近百万之众。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逃犯。其中就有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期货教父”刘梦熊等人。不仅如此,著名作家倪匡、“乐坛教父”罗文、“金牌编剧”梁立人等香港文化精英,也都曾是逃港者中的一员。

香港政府手握土地,却也遭到土地的诅咒,没有足够能力解决人地间的纷繁矛盾,公共福利下行,社会矛盾尖锐。

香港的普通人,再也买不起房了。

前10名香港富翁的资产总和占据香港GDP的35%,而香港720万人口中,大约有10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香港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39,正在无限逼近联合国0.6的基尼系数警戒线。

香港一个弹丸之地,却出了数十家房地产巨头,他们跨越地产的高峰与低谷,成为内地房企的老师。东方之珠曾因楼市耀目闪亮,却也因此使这座远东自由之港深陷高房价而无力自拔。

房地产这一长长链条,通过四大家族在香港落地生根不断延展壮大,在周期中起起伏伏,最终捆绑了所有香港居民。

香港曾有一部神剧《狮子山下》,在长达21年的播放周期里,它讲述香港普通市民逆境突围、自强不息的拼搏史。

它的同名主题曲由黄霑作词,罗文演唱,诠释了香港独有的不屈不挠、同舟共济的狮子山精神。

歌中唱道:

人生中有欢喜 难免亦常有泪 我给大家 在狮子山下相遇上 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 人生不免崎岖 难以绝无挂虑 既是同舟 在狮子山下且共济

香港人,还在继续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