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生活 > 正文

​一些外交黑话,你听得懂么?

2023-12-17 03:56 来源:网络 点击:

一些外交黑话,你听得懂么?

双边关系

种类繁多的伙伴关系

这两日,关注新闻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与中非各国的发展关系。

对于中国外交应用广泛的关键词之一--“伙伴关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国一直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

伙伴关系种类繁多,包括伙伴关系、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

中国之所以有如此多不同“侧重点”的伙伴关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奉行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不结盟”当然不是来者不拒,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不同侧重点的词语都是什么意思:

“全面”、“全方位”,一般指的是合作领域多、范围广,安全、交通、民生等各方面都有广泛交流。相比之下,“全天候“紧密性更甚。

“战略”,一听就是大局观,出发于我们对全球各个领域发展策略和利益分配的考虑。

“合作”,相比“战略”次之,旨在互相配合、经济合作。

“友好”,相比“战略”次之,比“合作”稍弱,我们井水不犯河水。

“协作”,比“合作”稍紧密,更广范围的互相支持、军事经济等多方位配合。

如果进行赋值,假使10分为上限,那么赋值关系如下:

“全面”/“全方位”--2分,“全天候”--3分,“战略”--4分,“合作”--2分,“友好”--1分,“协作”--3分。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9分)--巴基斯坦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9分)--俄罗斯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8分)--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

全面/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6分)-英国、法国、意大利、埃及、沙特阿拉伯、南非、德国等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6分)-印度、韩国、土耳其、阿富汗等

全方位/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5分)-比利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尔代夫等

全方位/全面合作伙伴关系(4分)-新加坡、克罗地亚、尼泊尔、荷兰等

战略伙伴关系(4分)-瑞士、加拿大、乌克兰、厄瓜多尔、苏丹、捷克等

友好合作伙伴关系(3分)-匈牙利、塞内加尔

合作伙伴关系(2分)-斐济、芬兰等

友好伙伴关系(1分)-牙买加

细心的朋友一定要问了美国、日本、朝鲜去哪里了,你们可以猜一猜啊。

三大法宝

还有这事?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外交部三位老师的发言策略你们感受下。

华春莹老师:

问:有报道称,朝鲜申请加入亚投行但被中方拒绝,你能否证实?另外,台湾方面近日申请加入亚投行,中方在什么条件下会接受其加入?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不了解情况。亚投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开发机构,欢迎各方参与。关于台湾申请参与,应该避免出现“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问题。

洪磊老师:

问:据报道,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拉塞尔近日在国会听证会上称,克里米亚模式可能成为中国在南海通过武力或胁迫手段获取领土的先例,东南亚国家对此感到担忧。中方不应误判美协防盟友的决心,应承诺和平解决领土争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无论是乌克兰问题,还是南海问题,中方都已分别多次阐明了立场。“美方这名官员为何要将两者相提并论?为何硬要拿中方说事?”

秦刚老师:

问:中国驻日本使馆日前公布了关于侨民登记的领事通知,请问中方为何此时发布通知,是否与中方公布东海防空识别区有关?

答:你的联想可能过于丰富了。最近外交部新版“中国领事服务网”推出上线,其中的一项重要新增内容就是面向中国海外侨民进行在线自愿登记,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海外侨民的领事保护意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它不仅仅中国驻日本使馆一家实施,请你不要做过多的联想和不必要的解读。

外交词汇

我们的意思是含蓄的表达

以下内容来自论坛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赞赏——不尽同意;

遗憾——不满;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

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要动手了。

勿谓言之不预也——准备棺材吧。

历史上,国家两次祭出必杀技“勿谓言之不预也”,分别是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和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对象是印度和越南,不知下一次“勿谓言之不预也”什么时候出现,我表示严重关切。”

-End-

转发、点赞、留言都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和支持。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