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生活 > 正文

​放学后的校园动态描写50字(放学后的校园动态描写50字左右)

2024-01-19 09:35 来源:网络 点击:

放学后的校园动态描写50字(放学后的校园动态描写50字左右)

文/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八中学 蒋红霞

遇见《放学后》杂志,是十年前。那时,我被杂志名字吸引,内心深处却又有点抗拒:总觉得这是借放学之名来落上学之实。在我的潜意识里,既然已经放学,就应该放松心情,尽情玩耍,为什么还用一本杂志来折腾呢?

可我这人天生喜欢文字,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一旦到我手里,虽不一定第一时间去阅读,但从不会随便丢弃。于是,我将它习惯性地收入公文包里,带进了教室。

那时的学生对我的公文包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无限的好奇,他们将我的公文包誉为“百宝箱”。“老师,这‘箱’有礼,给我惊喜!”每天见到我,他们总爱如此问候。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些小物品:几张书签,一张报纸,一本杂志或一本小书。

这天,《放学后》杂志的封面一亮相,瞬间就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整个教室顿时响起了“打开它”“打开它”的呼声。我应他们的要求打开,哪知,这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他们强烈要求看到更多的内容,我自己也没有了之前的抗拒,像发现了新大陆。迫不及待地看完后,我把这本杂志作为礼物送给了他们,让他们下课后仔细研读。

一朝分享,就再也不曾放手。《放学后》从此成为每一位孩子的师长、伙伴。

订阅《放学后》5年后的一个秋天,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和编辑。他们从省城长沙来到千年古城梅城,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礼物——《湖南日报》《科教新报》以及《放学后》全套杂志。他们利用课堂,详细介绍了集团办报办刊的宗旨、目标、思路,对《放学后》的栏目进行了深度解读。

听着每一个栏目产生背后的故事,每一次采访时难忘的经历,我不由为自己第一次接触到《放学后》这本杂志时产生的偏见感到羞愧。我想,我有必要全方位地引导孩子们深度阅读这本杂志。

就这样,每一期《放学后》杂志发到学校,我总会第一时间发到孩子们手中,引导他们看新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文章,发现有哪些能够唤起他们共情的地方,以及编辑老师们精心设计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

《放学后》的编辑老师会把每一季的征文发在微信群里,我看到后,会引导孩子们提起手中的笔,或倾诉,或宣泄。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写下自己的焦虑与思考。因为他们相信,《放学后》是一本温情的杂志,能让人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放学后的乐趣。它不忙碌,不着急,不功利,像一只牵着蜗牛的手,暖暖地,慢慢地伸向每一个孩子,那一排排铅印的文字散发出爱与温柔的光芒,抚过孩子们的脸,像在轻轻地告诉他们:无论怎么慢,我都会等着你。

对于孩子们而言,习惯最重要。当阅读《放学后》成为一种习惯,《放学后》也就成了他们亲密的伙伴和知心朋友。疲倦了,他们会找来《放学后》补充能量;困惑了,他们会找来《放学后》解惑释疑;郁闷了,他们会找来《放学后》舒展心情;孤寂了,他们会找来《放学后》安放心灵。

10年时光,我们时常走进“实验室”,收获知行合一的快乐;我们时常围绕一个小小的“游戏”,来一场人生“测试”;我们时常在漫画中沉思,在与心灵大师的对话中扬起嘴角。不少孩子,在每一寸渐落的夕阳里打开这本杂志,看看电影故事,赏赏手工制作,那紧皱的眉头就不知不觉打开了;不少孩子,在每一个失落的时刻,走进漫画里,走进美术馆,边欣赏边沉思,所有的不如意都慢慢释怀了。

10年艰辛的跋涉,10年无私的奉献。《放学后》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都享受着一段段轻缓的时光。这样的时光,能让人在枯燥中寻觅到生活的多样;在失意中发现别样的精彩,在跌跌撞撞中听到花开的声音……生命,就在放学后的有限时光里,走向无限的可能。

10年《放学后》,我遇见的是一种独特的美,貌似轻松,貌似闲散,却让我真正感受人生的高度,一种个人力量无法企及的高度。

[责编:陈暑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