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生活 > 正文

​撒马尔罕是那个国家的城市?(撒马尔罕的历史)

2023-07-11 16:14 来源:网络 点击:

撒马尔罕是那个国家的城市?(撒马尔罕的历史)

撒马尔罕是那个国家的城市?(撒马尔罕的历史)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又译撒马尔干)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有2500年的历史,为古代帖木尔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连接着中国、波斯帝国和印度这三大帝国,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或Самарқанд)意为“肥沃的土地”。中国古代称之为“康居”,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公元前4世纪,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1219年,撒马尔罕是花拉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城内的大多数建筑,则是由后来的帖木尔大帝敕令修建。随着帖木尔帝国的兴起,他的大军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他发誓要让撒马尔罕成为亚洲之都,因此他把从亚洲各地劫掠来的珍宝堆积在撒马尔罕,把每个城市的最精巧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在城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魏书》称为悉万斤;《隋书·西域记》称为康国;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康国;唐杜环《经行记〉作康国、萨末建;《新唐书》称为康国、萨秣建,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寻思干;《长春真人西游记》作邪米思干;《元史》作薛迷思加;明陈诚《西域番国志》、《明史》、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均作撒马儿罕。

撒马尔罕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次经历战争的洗礼。唐军败退后,这里经历了诸多的统治者,包括建立了西辽的耶律大石。蒙古兴起之后,作为花拉子模的都城,古城撒马尔罕见证了成吉思汗的西征,重新成为蒙元帝国统治下的丝路重镇。在此后的百年时间里,撒马尔罕的商业贸易极为发达。

到14世纪后期,这里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商业城镇,元朝、中亚、南亚、东欧,甚至是西欧的商人汇聚一城,带来了全世界的商品。为了繁荣商业,帖木儿曾经给法国国王写信,要求其派法国商人来撒马尔罕经商。

在帖木儿确立统治权,以撒马尔罕为都建立帝国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端也在发生变化。明朝取元朝而代之,成为东亚秩序的新王者。明朝与帖木儿政权的往来非常频繁,撒马尔罕方面的态度很是谦恭。

洪武二十年,来自撒马尔罕的使者向明朝进贡马匹和骆驼,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七年后,撒马尔罕使者再度来到明朝,贡马三百匹,还带来了一道态度恭敬、言辞恳切的上表,表示帖木儿愿意服从大明皇帝,世代做大明的藩属。

在同一时期,帖木儿的帝国几乎没有过任何卑微的表现。自撺掇王位以来,帖木儿在各个方向上急剧扩张。帖木儿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整个有人居住的空间没有大到可以有两个国王的程度。”正如历史学家所言,对于当时的中亚和中东而言,帖木儿更像是新一代的成吉思汗。那么问题来了,来自撒马尔罕的新一代成吉思汗,真的会对明朝屈膝称臣吗?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洪武二十七年的那道上表是伪造的,帖木儿并不知情。即便帖木儿给明太祖写了信,其内容也必然被撒马尔罕或明朝的翻译大幅润色、修改了。至于帖木儿屡屡向明朝遣使、进贡、示好的表现,则更可能出于搜集情报与战略欺骗的目的。

撒马尔罕的上表传到南京的第二年,明太祖派出的使者来到了撒马尔罕,但很快被帖木儿扣留,双方的关系急剧恶化。几年后,就在明朝经历了靖难战争,开启永乐时代之际,帖木儿发动了对明朝的远征。帝国大军从都城撒马尔罕出发,兵锋直指东方。

关于这场战争的真实目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帖木儿远征明朝是假,真正目标是彻底吞并亦力把里。还有人认为,新疆绿洲走廊的补给能力有限,不足以支持帖木儿的大军,他们真正的目标是被明朝打散了的蒙古各部。当然,也有人认为帖木儿就是想征服明朝,并且做了很多准备。

出征后不久,帖木儿就死在了军中,帝国也陷入内乱,因此这场战争并未实际发生。当明朝方面得到消息,并要求甘肃总兵加强戒备时,帖木儿已经去世。此后,撒尔马罕方面对明朝重新释放出善意,先前被扣留的明朝使臣重获自由,双方的朝贡关系也得以恢复。

络绎不绝的狮子

如果忽略帖木儿未能成行的东征,我们可以看到明朝与撒马尔罕长期维持了朝贡的关系。对于双方而言,这样的关系都有益处。撒马尔罕向明朝称臣纳贡,虽有自降身价之嫌,但并不影响其在中亚、中东的威势。通过向明朝的朝贡,撒尔马罕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商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对于明朝而言,接受朝贡不仅能带来政治上的尊严,还有利于稳定西域,对抗北元势力。由于在西北方向的收缩,明朝对良马的需求更为迫切,撒马尔罕的进贡变得尤有价值。在明代前期,撒马尔罕最多一次贡马1095匹,明朝回赐25190锭钞,真要仔细核算这笔生意,明朝恐怕也不怎么亏。

如果此后的朝贡都这样进行,那么撒马尔罕与明朝可谓长期双赢。但到了明代中叶,一群来历存疑的人带着奇怪的东西前往,给明朝与撒马尔罕的关系增加了不少略带喜感的片段。

根据中亚学者的记载,早在明代前期,帖木儿王朝就曾经在贡品中加入过一头狮子,得到了明朝官方的赏识。起初,这只是一个小点缀。但到了明代中叶,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明宪宗成化年间,自称为撒马尔罕使者的帕六湾抵达嘉峪关所在的肃州,表示要向明朝进贡。在他所带的贡品中,有两头狮子,立刻引起了明朝官员的重视。

由于中国本土不产狮子,自古以来狮子都很受皇帝的青睐。早在汉代就曾有人从安息等处进贡狮子。明朝自停止下西洋后,就断了自主获得狮子的渠道,只是指望进贡。如今撒马尔罕使者一次就献上了两头狮子,着实让明朝君臣欢喜。正如中亚人所预料,使团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赏赐极为丰厚。明朝的画家还奉命绘制了《西番贡狮图》,甚至于怠惰朝政的明宪宗都难得勤快了一次,在画上御笔亲题《狮子赋》。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作至今仍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