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仅28个字却让人热血沸腾
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仅28个字却让人热血沸腾
可能谁都想不到,被称为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作者并非出自职业诗人之手,而是明太祖朱元璋写下的《不惹庵示僧》。这首诗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大部分朋友应该都没有听过,那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看看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朱元璋,是如何写下这首经典作品的。其实网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多,可能每个人心中的答案也都不同,那欢迎各位留言进行讨论。
1、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传奇的人物,而朱元璋无疑是其中最为传奇的一位。朱元璋以一介草民白手起家,仅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朝代,这在历史上是无人能比的。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贫穷,父母都是农民,朱元璋因此也没念过什么书,算半个文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却是出自文盲朱元璋之手。
说到朱元璋的这首诗,还得从朱元璋征战江南说起。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在江西鄱阳湖展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战。此战朱元璋以20万的兵力战胜了65万兵力的陈友谅,不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陈友谅本人在战中被射杀身亡。应该说鄱阳湖一战,使得朱元璋在问鼎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很关键的一步。此战过后,朱元璋的主要对手就剩下江南的张士诚了,而这首诗正是写在征伐张士诚前。
在经历了一些列的战争后,朱元璋虽然消灭了陈友谅势力,但朱元璋这些日子里几乎都是疲于战事,而很少关注辖区民间的情况。如今战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朱元璋很想趁现在不那么忙,深入民间去了解下百姓的生活状况。经过一番安排,朱元璋叫上几个随从,一行人便装打扮,从市井徒步到郊区,边了解民情边游玩放松。行程途中,一座寺庵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庵门上挂着牌匾,上面写着三个字“不惹庵”。
2、《不惹庵示僧》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这个不惹庵,一下子想起了自己过去在皇觉寺当和尚的往事,于是带着随从入庵参观。庵中主持等人见来了一帮人,而且个个佩戴刀剑,颇为惊恐,以为是匪盗之辈,便小心翼翼地上前询问身份。朱元璋心想自己只是顺道过来参观的,没必要在此留下姓名,所以对老僧的询问,朱元璋并无回答之意。而这更加引起老僧的怀疑,接下来便是老僧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朱元璋实在受不了老和尚的一再追问,但又确实不想留下姓名,于是拿起手边的毛笔,在庵中墙壁上写了四行字。这四行字是一首打油诗,朱元璋在诗中写道: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
只凭哓哓问姓名!
3、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写完这首诗,朱元璋便再没有兴趣留在庵中了,带着随行人员离开了不惹庵。如此一来,朱元璋不仅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而且间接地告诉庵中人他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匪盗之辈,而是征战天下的大英雄。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这首《不惹庵示僧》被宋濂等人收录在《明太祖文集》中。这首诗虽然谈不上什么文采和内涵,但表现出来的却是满满的英气和杀气,被后世称为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
- 中国古代服饰等级观念是怎样的
-
2024-03-21 07:43:38
-
- 寒露的寓意是什么
-
2024-03-21 07:41:32
-
- 花灯戏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特点?
-
2024-03-21 07:39:26
-
- 中国古代穷人都吃些什么东西?
-
2024-03-21 07:37:21
-
- 武汉著名的黄鹤楼的历史是怎样的?
-
2024-03-21 07:35:15
-
- 西游记人参果也能长生不老 为何妖怪不吃
-
2024-03-21 07:33:10
-
-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习俗有哪些
-
2024-03-21 07:31:04
-
- 望海潮中柳永的写作手法赏析
-
2024-03-21 07:28:58
-
- 李星华简介(李星华李大钊女儿)
-
2024-03-20 19:52:03
-
- 李淑妃简介(李淑妃明太祖朱元璋妃)
-
2024-03-20 19:49:57
-
- 刘宇亮简介(刘宇亮刘天官)
-
2024-03-20 19:47:51
-
- 李伯屏简介(李伯屏共产主义党员)
-
2024-03-20 19:45:45
-
- 不忽木简介(不忽木鲁国公)
-
2024-03-20 19:43:39
-
- 孙嘉淦简介(孙嘉淦敢言直谏的官员)
-
2024-03-20 19:41:33
-
- 刘揖介绍(刘揖西汉宗室诸侯王)
-
2024-03-20 19:39:27
-
- 普贤真人介绍(普贤真人昆仑十二金仙之一)
-
2024-03-20 19:37:20
-
- 刘封简介(刘封东汉末年将领)
-
2024-03-20 19:35:15
-
- 徐仲南简介(徐仲南竹里老人)
-
2024-03-20 19:33:09
-
- 鲍照简介(鲍照中国南朝宋杰出文学家)
-
2024-03-20 03:57:17
-
- 刘安介绍(刘安西汉淮南王)
-
2024-03-20 03: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