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江西九江非遗展示|传统民俗:全丰花灯

2024-11-27 02:54 来源:网络 点击:

江西九江非遗展示|传统民俗:全丰花灯

全丰花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丰花灯是一种融灯彩、小戏、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发源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全丰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中期,土地革命时修水县讲演团将全丰花灯《十二个月花》改编为《十二个月革命歌》宣传革命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其得到很大发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其在当地被称为“下半本戏”,与当地流行的“上半本戏”即宁河戏迥然不同,灯队表演为其主要特色。其演出队伍约20人,主要角色有生、旦、丑,另有舞灯和乐队人员;花灯种类颇多,常见的有钵哩灯、车车灯、白鹭灯,灯内扎猴子跳圈、仙姑推磨等形象;曲目题材广泛,有反映外出经商的《下南京》、有描写恋爱婚姻的《拜新年》《劝夫》、有描写劳动生产的《十二个月采花》等,其情节简单、多为单篇,但连场演出便组成一个故事;说唱均用地道的全丰土话,唱词多衬词、衬字、衬语;伴奏以锣、小鼓等打击乐为主,有时也以胡琴、笛子、唢呐伴奏;演出场地不限,田间、庭院、祠堂均可。

全丰花灯一般在节日、做寿、上梁、结婚等场合举办,特别是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演出时,由四盏六角长形、贴有花卉图案的彩灯站四角拉场,以白鹤灯居于乐队中间,象征祥和吉庆、人寿年丰;队员各司其职,旦、丑、生角边唱边舞,用日常动作表情、即兴插科打诨将“演”和“耍”融合,为花灯增情添趣。节日花灯走街串户、通宵演唱,所过村户爆竹迎送、款以礼物,充满节日气氛,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