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午夜北平的硝烟与血腥、挣扎与震撼

2024-12-10 19:50 来源:网络 点击:

午夜北平的硝烟与血腥、挣扎与震撼

■星眼读书/温星(资深文化记者,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平,即北京之“前世”,被世界著名推理悬疑小说家保罗·法兰奇称之为“午夜北平”。

众所周知,午夜,是24小时中最黑暗的时段,法兰奇的两卷《午夜北平》,便深刻挖掘了旧中国北平最黑暗历史中的一些硝烟与血腥,挣扎与震撼。

世界顶级媒体《华尔街日报》甚至评价,有史以来描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的文学作品,《午夜北平》堪称最佳。

说起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你或许有印象?这是一部曾获法国凯撒奖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的艺术片。今天我要向朋友们推荐的是其原著、法国著名小说家帕斯卡·基尼亚尔的《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及其姊妹篇《罗马阳台》。两个故事,都发生在17世纪欧洲迷人的历史背景中,两位艺术家主角,都将炽烈而无望的爱,与绘画、音乐糅合,演绎各自毕生追求艺术极致的历程。

本期的第三推荐,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艺术史专著——《图画如历史: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研究》,是浙大出版社启真学术文库之一种。


《午夜北平》(上下册):《民国奇案1937》、《“恶土”,北平的堕落乐园》

作者:保罗·法兰奇/译者:蓝莹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丛书

保罗·法兰奇,英国著名作家,全球推理悬疑文学最高荣誉“爱伦·坡奖”得主。生于伦敦,求学于伦敦和格拉斯哥,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出版过多部传播甚广的分析、评论中国的专著。其力作《午夜北平》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单和英国广播公司佳作节目。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成协议,让北平自生自灭。

就在此时,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零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下等外侨活跃的法外之地“恶土”就在附近,那里挤满了鸦片窟、妓院、舞场、低等旅店、廉价酒吧,就像一块吸引罪恶的磁石。

死者是不到二十岁的帕梅拉,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当其极度血腥残忍的死亡细节被公之于众时,满城震惊。悲伤的父亲誓要揭露真相,哪怕是孤军奋战。然而,战争迫近,中英两国当局携手阻碍了调查推进。

七十五年后,保罗·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

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犯罪的经典之作,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令人不忍释卷。同时,它也极具感召力地呈现了那个行将结束的时代,那片腐败堕落的“恶土”。

【媒体评介】

《华尔街日报》:非常引人入胜……堪称有史以来描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的最佳文学作品。

《金融时报》:一半是历史剧,一半是悲剧性的歌剧……法兰奇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技巧,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

《经济学人》:法兰奇不仅成功解决了这起案件,还还原了那个同时充满光明与邪恶的时代。正如读者将会领略到的,那个时代从来都不以沉闷著称。


《罗马阳台》《世间的每一个清晨》

作者:帕斯卡·基尼亚尔/译者:余中先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帕斯卡·基尼亚尔,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对哲学、历史、艺术均有深入研究。创作于1991年的小说《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被改编成经典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2000年,凭小说《罗马阳台》获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2002年起陆续出版小说《最后的王国》系列,其中第一部《游荡的幽灵》便摘取龚古尔文学奖。

余中先,《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

帕斯卡·基尼亚尔的这两部代表作,均以17世纪欧洲为背景,讲述艺术家的故事。

《罗马阳台》:镌版匠莫姆与一个已订婚的女子相爱,被情敌毁容后远走他乡。辗转各地期间,他遇到了同他若即若离的女子玛丽·艾黛尔,与他有生死之交的老人亚伯拉罕。他在罗马带挡雨披檐的阳台上工作,将心中不灭的激情投入镌版艺术,他有八次“心醉神迷”。有一天,一个前来寻找生父的小伙子误伤了莫姆,他酷似当年与莫姆相爱的女子……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维奥尔琴演奏家圣科隆布与两个女儿的家庭音乐会闻名遐迩,他的精妙乐曲和对亡妻的思念,竟好像能唤回她的一缕精魂。但他拒绝为王公贵族演奏,并赶走了为国王演奏的学生马雷。大女儿玛德莱娜因为对马雷的爱,将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琴技倾囊相授,后遭到马雷抛弃。多年后,玛德莱娜抱恨自尽,已经成为“国王的乐师”的马雷想到圣科隆布创作的乐曲即将失传,再次来到了老师的棚屋外……


《图画如历史: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研究》

作者:陈葆真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学术文库

陈葆真,台湾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博士,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东亚艺术资料中心主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任艺术研究所所长。

“图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它蕴藏着许多人文信息,是重要的历史物证。图像与文献不但可以互证,使作品回归到历史脉络中,还可以互相补充对方的不足,使历史事实的重建更有凭据。因此,我们可以说“图画如历史”。

本书正是基于此来处理图像和文献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东晋、唐代和清代的经典名作,包括《女史箴图》《十三帝王图》《万寿图》等,发前人所未及,解读图像背后的文化意涵。

浙江大学艺术史教授黄厚明评价这部作品——

图像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图说史料,也是无形的思想与文化建构起来的观念镜像。陈葆真教授的《图画如历史: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研究》,从图像证史立场出发,借由图像与文字的颉颃与互济关系,深入探讨了图像背后诸如皇权与仪轨、宫廷与地方、精英与大众、传统与变迁等种种复杂之议题。这种将图画置于特定历史、社会、文化脉络中的“情境分析”研究,不仅展现出图画在史学研究中的独特魅力,而且也进一步拓展了图像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问题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