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几个洋节无须惶惶,发展好自己节日才是正理

2024-10-28 10:57 来源:网络 点击:

几个洋节无须惶惶,发展好自己节日才是正理

进入12月份,朋友圈中抵制洋节的文章图片便多了起来,如“洋节、再见!国家终于出手”“中国人不过洋节”等,难免有危言耸听之感。而“有军人和警察的日子,每天都是平安夜”的宣传,则效果立现,比起“没头脑”“不高兴”式的口号,不知强了多少倍。

前些年,一些人迷恋洋节,冷落传统节日,确实有割裂文化传承之嫌,毕竟这些洋节带有宗教色彩,与我本土文化并无关联,所以不少人喊出了抵制洋节的口号。但若视洋节为洪水猛兽,也大可不必。除去基督徒,更多的国人过洋节是“凑热闹”,体验下节日氛围,给自己个放松理由。你看这圣诞节,无非摆上圣诞树,商家搞搞促销而已,至于去教堂的,也不过是瞅个新鲜。真正担心的应该是外国人,洋节一进入中国,马上就给他们带偏。

抵制洋节的口号显得自己小气了,反映出了不自信,与我泱泱大国的兼容并蓄的博大性格不入,与我们即将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复兴梦不符,与扩大全面开放的形势不合。全盘接收不对,全面否定也不对。洋节也有其文化优长,取长补短未尝不可。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国人在此类节日时,只是借助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亲人之间的感情,创造美好氛围,提升一下幸福感。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纵深来看,无论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万国来贺盛唐气象,虽远必诛的大汉脊梁,中华文明的传承从未因外来文化而止步,反而为我所用。远至佛教传入,近代西学盛行,元旦、妇女节、劳动节成为我国节日,西医西药西装也成日常,至于我们表达文字中也有许多外来词汇,如“教授、演讲、经济、解放、同志……”醍醐灌顶吧,这个“醍醐灌顶”也是外来词。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洋节登录我国,是开放的产物,是文化的交流,盲目排外是不可取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抵制洋节,不如发展好自己的节日,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互尊互学,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包括文化的交流,文明的碰撞。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发展好传统的自己的节日,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