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北京“西城大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长期活跃在群防群治第一线,全身心志愿服

2024-12-03 04:13 来源:网络 点击:

北京“西城大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长期活跃在群防群治第一线,全身心志愿服务凝聚邻里乡情

记者|李卓谦

责编|郭新磊

正文共3265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为高龄老人制作祝福花环、举办集体生日会、开展为老服务安全讲座……在10月14日重阳节当天,“西城大妈”们在北京市西城区各个街道开展重阳节活动,用志愿服务温暖老人心。其实,在“西城大妈”队伍中,有很多志愿者自己也到了花甲之年,但他们选择通过志愿服务发光发热,奉献在服务岗、坚守在志愿岗。

2008年,以保障奥运会的志愿服务浪潮为契机,“西城大妈”治安志愿者团队正式建立。自此以后,“西城大妈”长期活跃在群防群治第一线,为平安西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守护首都安全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身穿红马甲、臂佩红袖标、头戴小红帽是“西城大妈”的最亮眼特征,尽管被称作“大妈”,但在这支志愿者队伍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只是因为其中年长女性居多,因此才获得这个京味儿十足的名字。目前,“西城大妈”志愿者实名注册人数约7万人,日常活跃人数达4万人,注册团体324个,特色团队已达千余个。

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西城大妈”治安志愿者团队转型为平安志愿者团队,“西城大妈”们的职责也在不断扩展: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期间,作为群防群治力量加强服务保障,守护首都安全稳定;在春节、国庆等重点时期、重要节点,加强巡护值守,守护社区安全,提升群众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守望在街头巷尾、胡同院落,常态巡视、排查风险隐患,加强治安、消防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和“西城大妈”平台,广泛参与各项公共事务。

“西城大妈”品牌负责人张哲宇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城大妈”是西城区平安志愿者队伍品牌,也是全国平安志愿服务的代表性品牌,是西城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守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体现。

因为热爱

从“普通居民”到“西城大妈”





“西城大妈”刘小霞是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荷花市场志愿服务岗亭的一名志愿者。2000年,她进入社区工作,负责居民调解、社区治安等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她心里,这份工作让她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2012年,刘小霞退休后便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转眼又干了9年。每每提到自己的工作,她总是说:为居民、游客提供服务,听到他们一句“谢谢”,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刘小霞所在的志愿服务岗亭是2014年建成的,在岗亭建好之前,这里就是治安执勤点,每到重大活动,志愿者们都会过来执勤站岗。现在,治安执勤点变成了志愿服务岗,更成为社区志愿者共同的家。

荷花市场志愿服务岗亭共有4位“西城大妈”轮班排岗,从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一天6个小时,坚守在什刹海风景区。

“别看我们这个小屋子只有五六平(方)米,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在屋里准备了针线盒、急救包、10多把塑料椅、饮水机,还有免费赠阅的地图……”刘小霞介绍说,不论春夏秋冬,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都特别多,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和居民找到志愿者寻求帮助,还有人走累了也会过来歇歇脚。

刘小霞还带出了一位“洋学生”。生活在后海附近的“老高”高天瑞是一位在中国住了20多年的美国人,平日里喜欢在志愿服务岗旁边的咖啡店喝咖啡,总能看到“西城大妈”们“管闲事儿”。后来咖啡厅装修,老高就来到了小岗亭坐着,每天看志愿者们给游客指路、服务、帮忙倒水,还给路人调解矛盾。有一天老高突然问刘小霞:“我能加入你们一起做志愿服务吗?”刘小霞一听别提多开心了,立马就答应下来。

加入“西城大妈”并不容易,老高经历了三轮考验。第一轮是在后海的一处胡同口的小卖部,帮忙卖酸奶,一连多日不间断;第二轮是劝解一名占道经营的小摊贩;第三轮是帮助一对年轻夫妻解决婴儿口渴的难题。

这一切,都被正在值班的“西城大妈”们看在眼里。当天晚上值班结束后,老高获得了一个红袖标,从此成为一名正式的“西城洋大爷”。

刘小霞说,每一位“西城大妈”都有一股正义感,都是平安西城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是正能量的传递者,每一位志愿者也都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擦亮“西城大妈”这一金字招牌。

职能扩展 从“社区治安”到“大平安”



2015年,在总结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西城区平安志愿服务正式形成了“四种机制、五支队伍、六个规范”模式,围绕动员宣传、技能培训、慰问激励、保障奖励等内容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探索,实现从实践成果到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的转化。通过“寓管理于服务”,“西城大妈”组织更加有序、分工更加明确。从加入到培训,从激励到宣传,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性保障。随着平安西城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些机制也将继续深化和完善,持续配合和促进“西城大妈”群体的发展。

多年来,“西城大妈”不仅坚持社区日常巡防值守、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平安守护工作、护航西城区连续三届获得“长安杯”,也在保护城市环境风貌、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社区为老服务邻里守望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治安方面,近五年来提供各类违法犯罪情报线索近7万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万余名,全力确保辖区在重大安保活动期间“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在共治方面,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总数近6000个,项目总时长超过千万个小时,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哲宇表示,“西城大妈”的发展经历了由治安志愿者向平安志愿者转变的过程,是从“社区治安”到“大平安”的转变,其作用也从维护良好的治安环境向平安西城共建共治共享扩展。

“‘西城大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西城区是如何践行和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张哲宇说,“西城大妈”群体的扩大、职能的扩展是一种良性互动的结果,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强化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形成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共保平安的强大合力,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筑平安、共享平安的正能量。

作为个体,“西城大妈”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基于朴素的责任感、参与感,为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积极献计献策献力;作为群体,“西城大妈”通过党建的引领、文化的重塑,寻回了一度淡化的邻里街坊传统,重新凝聚了乡情亲情,激发了群众为社区服务的热情。

“‘西城大妈’及其带动的社区群众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把个人力量投入到社区的建设中,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城、平安北京、平安中国打下坚实基础,这就是对平安志愿者作用的展望。这看起来是最平凡的事,但也是最耀眼的事。”张哲宇说。

继续深化 推动“西城大妈”

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热爱、奉献、勇敢、担当、信念”是流淌在“西城大妈”血液里的优秀品质。

“热爱”是指对祖国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对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奉献”是指不计报酬、不求回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付出,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始终坚守;“勇敢”是指敢说敢管,面对社区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不畏惧、不退缩、不逃避,挺身而出、化解消除;“担当”是指大力践行西城区“红墙意识”,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对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社区治理;“信念”是指坚持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安全的期待,将平安作为毕生事业。

“‘西城大妈’群体中的志愿者大多身兼数职,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不仅作为平安志愿者奉献付出,还作为楼门院长、网格员等发挥作用,不仅以身作则影响家庭成员,还带动着街坊邻居、服务对象等群体。”张哲宇说,基于此,今后还要继续发挥“西城大妈”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作用。

谈及“西城大妈”的发展方向,张哲宇表示,未来将继续运用好“志愿北京”平台,做好志愿者实名认证、志愿团队规范注册、志愿项目动态发布、服务时长准确记录。完善好“西城大妈”相关机制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服务保障,加大对志愿团队的扶持帮助,加大对志愿品牌的宣传推广,增强“西城大妈”品牌在平安志愿服务领域的示范力、引领力。

“从治安到平安,一方面志愿者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多了,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更强了。比如社区防火、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反电诈等都是近年来‘西城大妈’群体比较关注和初步探索的服务内容。”张哲宇表示,今后在平安建设方面将更加注重和相关专业力量的互动,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和能力。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