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许知远的十三邀:带着“偏见”看世界

2024-11-23 12:23 来源:网络 点击:

许知远的十三邀:带着“偏见”看世界

五年前,因为被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山河故人》所吸引,就在网上搜索一些与贾樟柯导演有关的文章和资料,这其中有一档访谈类节目第一次走进视野,就是许知远的十三邀,当时是十三邀的第一季,也是第一次知道许知远这个人。

逃离众人关注的中心/偏安于某个角落

有别于以往演播厅内的采访形式,直接切入被采访者的现实生活,吃饭喝酒抽烟闲聊,工作以及工作之外的消遣娱乐,都被记录进镜头,没有现场的观众,没有彩排,没有提词器,尽可能的还原彼时真实的状态。

由此开始关注许知远的十三邀,以及后来的十三游,并成为其忠实观众。

既然是带着“偏见”看世界,那就得看出点与常人眼里所观世界的不同,否则怎么对得起“偏见”二字。

那什么是“偏见”呢?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傲慢与偏见》里,对“偏见”这个词汇的含义做了具象的解读。偏见是要不得的,但它又是无所不在的。

许知远自己是带着偏见看这个世界的,对于文化名人、小说家、知识分子、创业者这些标签,他更喜欢自己是个知识分子,而且是时刻保持清醒的知识分子。

他不苟同普通大众看待世界的方式,曾经写下一篇堪称檄文的《庸众的胜利》,将庸众的胜利与民族的失败等同到一起。他希望了解一些各领域的、不同种族肤色、不同语言信仰的名人,他(她)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和高度。他也关注当下年轻人的所思所想,观察社会的变迁打在他(她)们身上的时代烙印。

这件事如果敷衍的去做可能容易些,如果要认真去做,工作量巨大,难度也巨大。一期访谈下来,空间跨度可能绕半个地球,时间跨度可能要一两年。这种对“偏见”的执着可见一斑。

他采访别人,也接受别人的采访,他认真倾听、记录,也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无奈。他渴望了解变革时代参与者的思想,沉潜五年写下了《青年变革者梁启超》第一卷。他庆幸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会一直走下去。

看到屏幕里身着牛仔裤、人字拖,不修边幅的许知远,观众也会对许知识分子带着自己的偏见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是一种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