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什么是五服?

2024-12-02 16:28 来源:网络 点击:

什么是五服?

“五服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民间,有关五服的概念以及由它引伸出的世系问题,历来争论不休。有的说,五服是五代人,也有的说,五服是五个世系二十五代人。为解开这个谜团,笔者依据南头村郝锦祯、郝锦魁祖传号纸字帖和相关记述,同时查阅了一些资料,走访了不少老年人,草草成书,谨与同仁共商榷。

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是古代丧服制度中,为体现家族成员生者与死者血缘亲疏关系而确定的使用孝服的质料种类、穿孝的时间长短等相关规定的总称。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孝服。古时凡丧服上衣叫衰,下衣叫裳。斩衰的衰是用最粗的麻布做的,因衣旁和下边均不缝边,所以叫衰,斩就是不缝边的意思,相当于现时的毛茬重孝。斩衰服丧期为三年,是儿、女、孙辈为父母、嫡系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妻子为丈夫;庶子和妾为家长服丧所穿的孝服。

齐衰次于斩衰,是用熟麻布做的,因为缝边整齐,所以叫齐衰,相当于现时的光边全孝。齐衰分为四个等级,即齐衰仗(丧棒)期(周),齐衰不仗期(男有仗期与不仗期之分,女不仗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是嫡子为庶母,众子为出嫁之母;丈夫为妻子;侄辈、侄孙辈为伯叔父母、伯叔祖父母;未嫁姐妹,嫡亲兄弟之间;父母为嫡亲子女所穿的孝服,服丧期为一年。曾孙为堂曾祖父母服丧五个月;玄孙为堂高祖父母服丧三个月。

大功又次于齐衰。也是用熟麻布做的,但布料要比齐衰精细些。功,即指织布的工作,相当于现时的穿孝裤。是服丧九个月的丧服,是堂兄弟姐妹之间;出嫁女为本宗的伯叔父母;祖父母为众孙子女所穿的孝服。

小功又次于大功,其布料要比大功更细,相当于现时的头脚孝,是服丧五个月的丧服。是为本宗伯叔祖父母,再堂兄弟姐妹之间;兄弟之妻;外祖父母、姨、舅、姑母等亲属所穿的孝服。

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孝服,其布料更精细些。缌本意即指细麻布,相当于现时的宽孝条,是服丧三个月的丧服,是为本宗曾伯叔父母;两姨兄弟,姑表兄弟等亲属所穿的孝服。

另据资料记载:五服制的丧服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九族制血缘观念具体形象的反映。九族制的形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男性成了社会生活的核心,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处于屈从于男子的地位,甚至成了男性的附庸,世系便严格地按着父系的血缘关系来划分了。在这个家庭中,血缘关系本来是就父母对子女而言的,但九族制的确立使得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中,也有了亲疏远近、尊卑主从的区别。所谓的“父子有亲、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习俗惯例,正是这种区别的反映。按父系血缘关系来划分家族的世系,当然就要由男性来做家长,这样,在一个家族中就自然形成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家族延续中,显然男性是继承人,但同是男性,也存在着不平等,因为当然的继承人是长子长孙,在一个家族中,有父从父,无父从兄。正因为如此,在代代传承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直系的血缘关系比旁系的亲,同姓的血缘关系比外姓的血缘关系亲。

因此看出,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主线,由若干家庭构成的社会集团,一般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家族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实际交往中,家族关系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比如,我们平时所讲的“寻根认祖”,即是这一“纽带”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家族结构是家族形成的框架,这种框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与延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关系,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家族结构经历了巨大的演变过程,最后形成了“九族五服制”的基本结构。

九族五服是民间最重要的家族、伦理关系,也是衡量家族亲疏的唯一标尺。《三字经》中对九族的歌诀表述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即从玄孙至高祖共计九代,也就是从自己开始,向上推四辈,向下延四辈。二是横向的,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有的地方称其为“三党”。父之四族指,父亲五代为一族,姑母嫁人者为一族,姐妹嫁人者为一族,己女嫁人者为一族;母之三族指:母之父系为一族,母之母系为一族,母之姐妹嫁人者为一族;妻之二族指:妻之父系为一族,妻之母系为一族。后世所谓诛连九族,包括纵向九族与横向九族,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罚。

九族制以丧服制的五服为主要标志,丧服的轻重与丧服期的长短则显示着人与死者的亲疏血缘关系。丧俗中五服制的形成,正表现了这种特殊的血缘关系。儿子对父母血缘关系最近,所以他为父母服丧也最重,服丧守孝时间也最长。为从曾祖父母服丧,这是旁系,虽是同血缘,但远于直系的血缘关系,因此,就穿最轻的孝服“缌麻”。岳父母本是近亲,但是按五服制规定,为岳父母服丧,也是穿最轻的孝服“缌麻”,服丧的时间仅三个月。原因就是在按父系血缘关系划分世系的观念面前,它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因为外姓姻亲不是同宗。

丧服五服制的形成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为什么“斩衰” 是最重的孝服。在古代,帝王、诸侯、三公、九卿在最庄重的场合要穿礼服,这种礼服称为“冕服”或“褒服”,被视为“吉服"。“冕服”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形成,祭祀、婚礼、朝会、朝贺都要穿这种服装。丧事中则不必穿这种制作精美,面料华贵的礼服。与此相对应,“斩衰”正和吉服相反,面料质地是最粗糙的生麻布,制作工艺拙而不饰、衣边不缉,故意让断处外露,认为如此方能尽哀。二是丧服的颜色为什么是白色。丧服用白色,自古已成定制。秦汉时代,丧服一律缟素,全用白色。那么白色为什么能和丧事联系在一起呢?彩色成为习俗的内容,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有关。就像古老的山顶洞人因为血是红色,就把红色和生命连结在一起一样,以后的先民们在社会实践中长期观察,发现受伤的人流尽了红色的鲜血就必定死亡,而死者的脸色也便由红润变为苍白了,于是慢慢地就视白色为死亡的象征了。这种民俗色彩观,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三是丧服与世系的关系。按照九族制形成的“九族五服正服图”(见附2)推断,从自己开始,纵向上推至高祖父为五世人,下推至玄孙也为五世人;横向左推至族姐妹为五世人,右推至族兄弟也为五世人。可以看出,穿孝服从自已开始乃限定在五世人以内,为一个世系范畴,这就是“一服”之人。显而易见,“服”与“世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服”指的是丧服,“世系”指的是传承的辈数。服不等于世系。但它们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即以丧服显示世系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

这种五服制一直沿袭至清末。后来改为“重孝”、“轻孝”、“全破孝”三种。而“出没出五服”作为衡量血缘亲疏远近关系的伦理标准,一直沿袭至今。这里所指的“五服”,有人称之为“小五服”。因此看出,“服”即指丧服,它与辈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绝不等同于辈数,有人将五服称为五代人是不恰当的。那么五服到底有多久?据有关资料称,直系同时存在五世人为五世同堂,若分家为五世其昌,为一服之人。每世人都做五服之长、之中、之末人。二十六世即耳孙的耳孙才能出五服。古人为了体现五服之伦理关系,将世代辈份称谓从自己开始向上推十世,向下延十世,连同自己为二十一世,长辈尊称依次为:始、立、远、逢、初、太、高、曾、祖、父。晚辈称呼依次为:子、孙、曾(重)孙、玄(元)孙、毛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这二十一世人,按每世人都做五服之长、之中、之末人轮推,“始、立、远、逢、初”为一世系轮回;“立、远、逢、初、太”为二世系轮回;“远、逢、初、太、高”为三世系轮回……(见附表),依次类推,至“耳”字辈为一服之长时,恰好延伸至耳孙的耳孙为二十五世人,亦即五个世系,这就是人们通常讲的“大五服”,也就是民间习惯称出了五服方可通婚的说法。不难发现,一个世系为一服之人,这与“九族五服制”是一脉相承的,五个世系才能出五服。一个世系即一代人按公认的计世方法20年左右推算,五服之人为500年左右。这与姓氏学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而禁止通婚的限制相吻合。如果按五服为五代人的说法,太祖父以下的子孙仍为至亲,这在古代严格的伦理关系中是绝对不可以通婚的,即使在现代也是行不通的,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五服绝非五代人。如果太祖父以下的子孙若有通婚者,则视为乱伦,一定会遭到世人的责骂。

五服轮回示意图

九族五服图

班辈称谓

1、长辈尊称

始、立、远、逢、初、

太、高、曾、祖、父。

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均称为始祖;

二十六世至五十世均称为鼻祖;

五十一世至七十五世均称为历祖;

七十六世至一百世均称为列祖;

一百零一世以上均称为列宗。

2、小辈称谓

己、子、孙、曾(重)、玄(元)、毛、

来、晜(音同“昆”)、仍、云、耳。

十辈以下均称为耳孙。

郝天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