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日本游记第一篇(下),国后岛三天,神秘而又满满的异国情调

2024-10-29 09:58 来源:网络 点击:

日本游记第一篇(下),国后岛三天,神秘而又满满的异国情调

彩云

摘要:踏上国后岛,正式开启三天的游程。这个处在大国博弈中的小岛,不仅满满的异国情调,而且充满了神秘气息,而且更难得的是,很少有中国人能有机会来到这个岛上,所以这篇纪实性的游记更加难能可贵。

图16:到达山顶,接下来步行走下去

【接上篇】

踏上国后岛,正式开启三天的游程。这个处在大国博弈中的小岛,不仅满满的异国情调,而且充满了神秘气息,而且更难得的是,很少有中国人能有机会来到这个岛上,所以这篇纪实性的游记更加难能可贵。

第一天:

国与国之间是对立的,然而在生活中,俄罗斯人还是很喜欢日本车的,我在俄罗斯的各个城市中都看到各种日本车,成色新旧不一。而且左右舵都有,俄罗斯人也并不那么讨厌日本人,我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街道上,俄罗斯女生用日语很有礼貌和我说话,丝毫没有敌意和厌恶的情绪。在如此偏远的小岛上也一样,我们今天的路程就是全靠一辆日本车在崎岖泥泞穿行,在荒无人迹的地方踉跄的爬坡前行。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复杂的地形,飞快行驶,估计在同等条件下,也就日本车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图17:接下来在半人高的植物中,步行下去

我们爬行到最顶点的山峰,眼前突然是一片豁然开朗,可以用风轻云淡,一片祥和来形容。接下来带好装备,食物和驱熊剂,我们开始步行。半人高的植物中前行,在这样一片宁静中,偶然传出的簌簌作响,自然就带来了一点点忐忑不安。路上也确实看到了熊的脚印,而且应该是刚走过也不久,我们一行四人,都带了驱熊剂,所以并不太担心。渐渐能闻到空气中的硫磺味道了。我们来到一片灰色的池塘附近,在这边走就要小心了,有的地方脚下就是硫磺。也确实有人在这里遇难,看到了一个简陋的一块碑,写着某人哪年在此遇难。

图18:我们携带的驱熊剂

图19:这种混有硫磺的味道怎么说呢,很难形容,反正闻久了不大喜欢。导游说要按着路线走,否则有踩入硫磺池的危险,结果同行中一人仍旧直线跳过来了,同时还大声说着气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高的嗓门。说实话,我也不大理解他拿自己命冒险的行为

图20:大家看一下这种混合物

俄罗斯的导游和我们讲述着当年日本人是如何经营着这里,此地有硫磺,日本在此主要是军工。在百年前弱肉强食的时代,首先就是进行工业化,主要就是军事工业化。国家机器的打造,第一就是看拳头硬不硬。由于我自己本身就有在日本打工的经历,我就想象着百年前的日本人在如此偏僻的地方,为吃上一碗大米饭(那个时代能吃上大米饭是绝大部分人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拼命干活。

图21:路上的冰茬子,这里四环环海,正处于冬季

图22:路上遇到的植物,我也不认识

不要说繁重的劳累和干活,就这样徒步行进,精神上高度警惕,因为要小心熊,而且第一次来环境不熟悉。走了半天,我们也累了。就在路上简易的棚户中坐下来进行小憩,有鱼,点心,每人一杯热茶,算是一个简单的下午茶。就从旁边的泉水中打上来水,直接烧。在城市中生活得久了,也很久没有如此的感受和体验了;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就在清澈的河边玩耍,透明的河水中就能看到蝌蚪,旁边是飞过的蜻蜓。

图23:我们简易的午餐,也可以说是下午茶

图24:路上的熊的脚印,估计和我一样都是43码的脚

我们接下来的行程驱车去了海边,只有几个人的海滩上,很是恣意。脚下经常能看到对面飘过来的各种物品,我捡起了一瓶漂来的日本的饮料,打开瓶盖就喝,味道没问题。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说离开日本后第一次离日本如此近?还是严格意义上讲我本来就身在日本的土地上喝着日本本土的饮料?

图25:海边飘过来的各种东西

图26:我在地上捡起一瓶饮料喝,应该是海上飘过来的,这是我第一次喝海上漂浮物

晚上开车回住的旅店,在唯一那条主街的路上。夜里我出来逛,街上也没几个人,有几家店铺亮着灯。两家是小的超市,一家是大一些的中型超市。不论哪一个,物价都直逼莫斯科,或者说和莫斯科差不多。我去过莫斯科,伊尔库茨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等俄罗斯城市。这个小地方的物价算是我遇到的最高的了,看来千万不能以为在这样偏远的小岛上生活就便宜。想想也是,所有的生活物品都要大老远运来,物流成本就很高。

图27:我们住的小旅店,一晚上几千卢布(当时汇率1000卢布大约等于人民币100)

后来了解到,在这里生活工作,补贴不低,工资也不低。如此想来,这样从早到晚都安静的小城,稀稀拉拉耸立的房屋;想要让俄罗斯人在这扎根,除了爱国情怀,还是要待遇到位。然而,我依然见到了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看来俄罗斯是不用担心老龄化;处处都是年轻人,到处都是蓝眼睛黄头发的年轻女生映衬着蓝天,在她们的明亮的眼神中就是此地的倒影。

图28:路上稀拉的人,大多都是年轻人,即便是如此偏僻的地方,俄罗斯都没有老龄化,这也是强大的标志。大家愿意生孩子,说明对这个国家的现状和未来有信心

第二天:

这一天我们的行程是徒步上雪山。我上过很多雪山,国内的长白山,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等,所以我也没多想。但是此行现在看来,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雪山之行。出发前先去了一下他们的工作站,即便是在这样的场内,我也看到了装甲车;看来武装力量真是融入了俄罗斯,我在各个城市都随处可见各种各类装备。

图29:一辆能够在沼泽、泥地上来去自如的装甲输运车,苏联时期研制的MT-LB多用途履带式装甲车

接着,我们带上霰弹枪,背着背包,就意气风发地穿入了齐人高的植林中。这次我们跟得比较紧,导游的步子很快,路也更难走;如果走慢了落下太远,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比较麻烦。

图30:Saiga-12(俄语:Сайга-12)是由俄罗斯伊茨玛希工厂于1990年代以卡拉什尼科夫的AK系列研制及生产半自动战斗霰弹枪,我们带上这一把,为了防止入山遇到熊,在山里遇到熊的几率要更大

图31:这种射出后铺开的子弹极具威胁力

越往上,植被越高,天气越冷,风雪越大。看了眼手机,电掉得很快,才一两小时只剩下50%;这与我在泰国的时候,如出一辙;只不过泰国那次是高温天气,这次是极冷天气,我预估此时气温是零下二三十度左右。已经没再看过时间,我们到了山顶,这里的风雪使得我没那么清晰地观察周围的景象,我的眉毛也上了霜。

图32:齐人高的植被中,要跟紧队伍

图33:第一个人是导游,第二个后面的人是我

图34:我的眉毛上也有了风霜,这个时候就体会出买的衣服仿品还是正品的差距。我穿着始祖鸟,狼爪,哥伦比亚可以应付此刻的情况

这里一样也见到了喷出的硫磺气体和极端天气交汇在一起的场景,冷热交加,山里也见到了日本人当年遗留的一些工厂设备。俄罗斯自然不需要在这个岛上建什么兵工厂,可是在这里竖立导弹发射架的话对美国、日本绝对是巨大的威胁。

图35:注意看我身后的硫磺

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人不愿意归还这两个岛,只归还另外两个小岛,日本不同意,因为还得两个岛太小了,面积只占到了北方四岛的10%左右。北方四岛中泽捉岛最大,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其次是国后岛,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而色丹岛面积只有250平方公里,齿舞更小,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图36:在山上留影,准备下山

图37:上山容易下山难,脚下滑

图38:下山过程中我人生中唯一一次踩入了沼泽

在山顶我们只逗留了十几分钟就开始下山,风实在太猛,雪着实太大,说话已经基本上靠吼了。在山腰继续走的时候,我一脚踩入了沼泽。起初我没当回事,我也不知道这是沼泽地。拔出,完全拔不出;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脚底下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理解了电视上看到人无力地挣扎一点点陷入。我第二次使出最大的力气,这才一脚拔出来,泥水已经快到了膝盖,我已然顾不上继续前行,而后不敢再有丝毫大意,拽着绳子过河。

图39:我们终于回到公路上

原路返回,还是拨开眼前的树丛一直走着,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到了公路上。不得不说,俄罗斯在这里还是用心经营的。没多少人,没几辆车,可是这里竟然有如此平顺的公路。要知道,我在俄罗斯各个城市,已经习惯了坑坑洼洼的马路。

由于白天太过于劳累,夜晚的国后岛更加宁静,使得我很快进入梦乡。不管这个岛是日本的,还是俄罗斯的,终归我是在异国他乡的梦乡里深沉。

图40:必有的二战纪念碑和东正教堂

第三天:

这一天我们的行程是参观岛上的博物馆,任何武装力量,任何肌肉都是建立在精神上的。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同样重要,我想,这就是在岛上建立博物馆的缘由。路上我们路过了教堂,列宁像,纪念二战的“斯大林”坦克...很好,这很苏式(俄式)。雕像,东正教堂,二战纪念碑等,我在大多数的俄罗斯城市都会见到。当然,很多城市曾拆除了列宁雕像。

图41:伟大导师列宁像

图42:必有的坦克,但是我第一次遇到放的是斯大林IS3坦克,之前在大部分城市见到的都是停放的T34,有一次在比罗比詹遇到的是IS1

到了博物馆,是只有一层建筑的小博物馆,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俄罗斯美女。是的,俄罗斯到处都是年轻的女性,在这里一样不例外。从原住民阿伊努人开始讲起,直到近代现代。渔业,动物,经济各个方面;自然会提到,这里肯定是俄罗斯通过正常途径,理所应当属于俄罗斯的。日本的诉求,是无力无礼的。

图43:曾经当地的原住民

图44:讲述当地历史

了解完当地的人文历史,出门后偶然看到了日本军人的墓碑。比在德国的德累斯顿看到苏军纪念碑还要诧异,这里苏军给日本人留了碑石,这是大国的大度呢,还是对国家献忠的人的尊重呢?干净的青草地,几块碑石就这么竖立着,不远处还有苏军的纪念碑。

图45:这里是一名陆军的步兵伍长(当年日本只分陆海军)

图46:昭和14年,那应该是1939年左右的时候。日本人喜欢立碑,塞班岛北段面向日本方向就有很多碑,美军也允许他们留着呢

图47:平成15年应该是2003年

图48:这个就是苏军的了,里面还放着鲜花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这个日本人认为是日本的地方,日本人能来吗?怎么来?答案肯定的,日本人可以来的,不用护照,用身份证明书!在苏联占领北方四岛后,就像驻扎在中国东北(伪满洲国)的新移民一样,作为岛民的日本人也悉数被驱逐遣返回国。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像台湾和大陆藕断丝连的那样,日本国内也有一群和四岛紧紧相连的原岛民。

图49:日本的标语,我在北海道的道厅也见过,返还北方四岛

在1964年,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苏联政府同日本商定开放了原岛民前往四岛扫墓和祭拜先人的活动,但仅限原岛民及其家属参加。这个被日方称为“北方墓参”的活动断断续续一直进行到今天。1964年,第一批前往四岛扫墓的访问团就使用了一种叫做“身份证明书”的证明文件,以团队为单位出入日本和俄罗斯国境。随着日俄双方无签证交流的进行,身份证明书制度也没有改变一直沿用到今天。除了1976-1985年间因苏联政府要求日方人员用护照办理签证前往被拒绝而中断了10年外,共计4405名相关人员到过四岛。

图50:俄罗斯新闻报道的,日本人前往北方四岛之国后岛的出发时刻情况

除了扫墓之外,双方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开放了四岛交流和自由访问。四岛交流是指日本人和四岛在住的俄罗斯人互相访问交流,是三种访问方式里交流人数最多的活动;自由访问则是原岛民回到四岛的原居住地进行访问活动。

图51:当年,去北方四岛和琉球都需要身份证明书,而不是护照

细究起来,当时去北方四岛的这种身份证明书还并非日俄双方为扫墓团的通行而开创的先例。二战后的日本领土和现如今的日本领土相比可是缩水了很多的。伊豆诸岛,土噶拉群岛,奄美群岛,小笠原诸岛和琉球列岛在战后先是划归了美国的控制,琉球甚至还有自己的半独立政府,当然也就有着独立的边检机关。直到1972年冲绳复归之前,日本国民想要前往冲绳(我们叫琉球),都是需要单独申请身份证明书的。

图52:去北方四岛,不叫入国,比如我从中国去日本那叫如果。日本人去北方四岛,他们自己叫做入域

但这两种身份证明书,来往冲绳的与北方四岛访问团使用的身份证明书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总理府发放(冲绳),一个由外务省发放(北方四岛)。当然了当时的琉球人(冲绳人)前往日本也需要同样的证件。现在早已不需要了,我在日本时就可以随意出入冲绳。

图53:可以这样说,我脚下站的这个地方,是离日本最近的地方,也是离俄罗斯最近的地方

我站在国后岛上,冷冽的空气中带些这一年的余温,清爽干静有层次,仿佛能让我听到入域苏军无声的呐喊和入域日军低声的吟唱;使得我对这座慢节奏小城小岛上的记忆是如此深刻。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赌场,那么俄美不过是二个最大的庄家,而日本则是美国放在俄罗斯家门口的砝码;而北方四岛则不过是俄罗斯的砝码,仅此而已。

【谨以此, 纪念我的北方四岛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