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水晶帘动微风起-高骈一首描写夏日的绝句精美绝妙,不该被冷落

2025-03-24 19:40 来源:网络 点击:

水晶帘动微风起-高骈一首描写夏日的绝句精美绝妙,不该被冷落

引言

春夏秋冬,温热凉寒,四季变换,人们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心情。

面对夏日炎炎酷暑和烦闷,唐代诗仙李白,找个别人看不见的僻静处光了膀子,“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到了傍晚,天气依然闷热,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秦观,走出家门到外边找地方《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他是够悠闲自在的。

对于夏天的景色,古代文人们各具慧眼、观察入微,不吝惜笔墨尽兴描绘。

宋代的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元代的戏曲家白朴直白地写到“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

唐代诗人杜牧则曰:“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我也算是读了一些有关夏天的古诗词,始终认为唐代诗人高骈的一首小诗,写的更好,更有韵味,更精妙。一起来欣赏。

高骈《山亭夏日》欣赏

1、原诗: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 pián),出身军人世家,唐代唐懿宗时期著名将领,在抵御西、南少数民族部落侵扰、保卫边陲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

他虽是武将,却爱好文学,颇具文采,写过不少诗词。《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50首。

2、解读

绿树阴浓夏日长”句:树木繁茂,树荫浓重,夏天漫长。

山上亭子周围树木葱郁,这是他看到的,属于一般描写。“阴浓”用的绝妙,一方面说明他观察细致,看到了树荫浓密、深重,同时表明时值正午,只有烈日当空树荫才最具“浓”的表象,同时也才让人心里有“夏日长”的感受。还隐喻他心里很烦闷。

高骈这首诗第一句、一起手就不同凡响。

楼台倒影入池塘”句:阁楼亭台倒映在池塘中。

高骈坐在山亭,池塘水中亭台的倒影进入眼睑,水很清澈,心也似乎有了一丝清爽和明快。第一句是静态的表现,而这一句的“”字有了的意象。

水晶帘动微风起”句:水晶帘被微风吹拂、缓缓而动。

这一句极其精绝,目光在池塘水面停留之际,忽然水面泛起水波,涟漪轻荡,水面犹如一面晶莹透亮的帘子微微摆动,水里倒影的亭台也为随之轻微摇摆,景象美轮美奂。这是进一步描绘的“”态。高骈方才意识到或感觉出有徐徐微风。从水晶帘动而后知风起,而不是先觉风起而看到水晶帘动。因为作者此前目光专注在池塘,此句延伸“动态”,并且由“视觉”传导到“感觉”,写的精绝、传神。

满架蔷薇一院香”句,高骈从上句的“感觉”,写到了“嗅觉”。感觉到了“微风起”,随之,闻到了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满架蔷薇”在哪个院子可能没看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和丰富了夏日的色彩和生机,去掉些夏日的单调、烦闷,增添了作者心里的怡然、轻松的情调。

整首诗字数不多,作者从沉闷、浓厚的“”,写到优美的微“”;由视觉写到嗅觉。把本来沉寂的夏日,写出了韵味和色彩,心情也由沉闷逐步变得舒爽。如此意境,没有洞察的眼光、明睿的心智、潜心的感受,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啸天结语

1、疆场厮杀的名将,能写出如此细腻、精妙的诗作,说明高骈武功高,文功也不低,文武双全,心思缜密。

2、古人在写诗词时,对词语、文法、技巧绝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必须是非常严谨,精工细作、精雕细琢。高骈这首《山亭夏日》,多处可见类似贾岛“推或敲”之心、之功。

3、个人认为,高骈的《山亭夏日》,整体水平表现张力和意境,不输于唐代很多名家有关夏天的诗作。如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杜牧的《齐安郡后池绝句》、李商隐的《乐游原》、韦应物的《夏花明》等,没有被广泛传诵有些可惜了。也或是我孤陋寡闻了,如是,尚请海涵!

@九思堂笔记 谢谢关注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