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清代学政是几品官,哪些人有资格担任此职?

2024-12-18 12:16 来源:网络 点击:

清代学政是几品官,哪些人有资格担任此职?

提起“学政”这个官,很多人都很了解,是具体负责某一个省的文化教育工作的。不过在不同时期,学政这个职务是有一些细微的变化的,其品级、任职资格以及具体的职掌都不同,下面就来具体讲一讲清代的学政。

1、学政的基本沿革

清代学政制度承自明代。明代制度,各府、州、县生员入学原由巡按御史、布政使两司及府州县学管理。正统时期,始设提学官,提学官只管教育而不理地方民政。但由于提学官又是朝廷命官,民间多有词讼告理,所以提学官可以接词讼,但无权处理,需交给其他行政部门处理。

同时,明代规定督抚及布按二司也不能干预提学职事。只不过在制度上也存在漏洞,因为提学按例是带按察司副使、佥事衔,所以又不得少屈于督抚,往往阿附迁就,不能自举其职。

不难看出,明代的提学实际上还是属于地方官编制,有具体的品级。清初时期,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这么一套做法,在各省设置了督学道,统一带按察司佥事衔,且多由分守、分巡道兼任。

从康熙二十三年以后,各省的学官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一年规定:顺天、江南、浙江三省的学官,必须是翰林官充任;其余各省学官,则将应升之五部郎中、参议、道、知府等官中选择,开列请用。

此后各省学官就分为了两类,凡由翰林官充任的即为“提督学政”,又称“学院”;由部属等官出任者,则为“督学道”,又称“学道”。顺天、江南、浙江三省由于文风鼎盛,参加科举的考生又最多,所以朝廷对这三省最重视,其学官高配也在情理之中。

雍正时期,情况又有一些变化。各省的学官统一命名为学政,其以部属简任者,依出身甲第,各加翰林院编修、检讨衔。自此学政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直属礼部再无“道衔”,皆称“提督学政”。

换言之,自雍正以后,各省学政的编制隶属礼部,不再是地方官了,且品级也不固定,像顺天学政属于高配,一般都是各部侍郎、京堂充任,而其他各省,则由翰林、詹事、科道及部属等官充任。

2、学政的任期和具体职掌

学政任期三年这是世人皆知的问题,关键在于学政的任期是必须和科举考试关联在一起的。按规定,每届乡试结束后,朝廷就会挑选各省学政人选,待三年期满即下一届正科乡试结束后,任满出缺。有清一代,没有哪个人在某省学政上连任的。

可以看出,自雍正以后学政这个岗位已经不属于职官行列,而被列入“差遣”的范围。尽管各省学政都没有固定的品级,只带原衔。但在清代的官制体系中,学政的地位很高,在文官中仅次于督抚,高于布、按二司。

与明代不同,清代学政由于不是地方官,故而不受督抚的节制。从职掌情况来看,学政掌一省之学校、士风、文风之政令。学政到任后,首先要对该省各级儒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以了解该省儒生之整体水平。

每一年,学政还要巡视各府、州、县,并主持院试。院试是科举考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读书人考取人生中的第一个功名——秀才的选拔考试。

事实上,学政三年任期内工作量很大,要走遍全省各府主持院试。院试结束后,学政又要检查督促入学的生员,并主持岁试、科试,尤其在乡试年份,更是严格把关,让那些符合条件的生员积极参与乡试,同时,还要为朝廷考选贡生,送国子监学习深造。

此外,朝廷对学政也有不少限制,比如非公事不得接见官吏师生,不准受理民间诉讼,不得管理学校以外的任何地方行政事务,任期内不得探望乡绅亲故,等等。

话虽如此,但自乾隆以后,也出过不少学政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的例子。比如乾隆五十一年,时任浙江学政的窦光鼐,就越权上奏揭发浙江全省亏空,乾隆帝也因此派出阿桂等钦差大臣赶赴浙江调查,结果正如窦光鼐所言,浙江上至巡抚,下至各府、州、县,一大批官员被罢免治罪。

学政干预地方政务理论上是不合法的,但有些学政深受皇帝宠信,被赋予了密折上奏权,甚至有些省的学政还是皇帝安插在地方的一个眼线,这种情况也就另当别论了。

清代对学政的简放十分慎重,对于那些小京官来说,能外放学政又或是外放乡试考官是一种莫大的荣幸。通常情况下,官员能干上一任学政,对自己的仕途前程非常有帮助,任满之后按例就会得到提升。